来源:作者:点击:
最近一段时间,教育界很热闹,打声一片。安徽亳州蒙城一学校课堂上群殴老师的新闻言犹在耳,发生在长沙科技工程学校的老师参与高中女生约架闹剧已然登场,占据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笑点。按常理,老师一般是不会参与学生的打架与斗殴的。因为,为人师表是老师的职业规范。在学生面前,老师不仅扮演着具有丰富学识的经师形象,同时还是道德与人格俱佳的人师楷模。问题是,面对学生的挑衅,这次老师果断地出手了。关于此次事件,网上评论很多,喝彩的、指责的、围观的,各种声音都有。个人以为,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情感宣泄方面,倒倒苦水,发发牢骚,不追问类似事件一再多发频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那么这样的闹剧还将继续上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最凝练的概括。师者,学生之楷模。育人先育己,自身正才能要求他人正。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事教师工作,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以自己的“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加强语言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高尚的形象树立教育者的威信和尊严。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在今天的校园里,学生往往成了工具性的手段,老师为了升学率与家长结成同盟,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施压,导致学生异化成了知识的奴隶,老师则变成了课堂的暴君。据调查显示,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与深化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师生之间沟通交流较少,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并不能赢得学生的好评,虽然师生都重视建立与形成和谐的情感、态度、认同等方面的心理关系,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特别是教师与“问题学生”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有待缩短。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传统意义上老师的威信也无从谈起。彼得洛夫在《论教师的威信》中就曾深刻地指出,“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正常的关系,也没有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的正常条件。”正是因为威信的丧失,老师才不得不借助拳头来说话。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育人,也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安全,但这种保护绝不应建立在拳头之上。当今学校的价值氛围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学生群体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加之心理状态和价值观观念处于发展关键期,需要教师给以正确的引导。在日常工作中,老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规范,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角色期望,教会学生善于用法律和纪律的方式保护自身安全。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在教育活动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学生。历史上,很多著名教育家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做了生动的诠释,并且成为教育的一道风景,被传为佳话。为人师者应认识到,教育是个特殊的职业,是一个关乎心灵,精神的工作,它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个性的生命体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学生首先是人,正在成长中的人,其次才是学生。这样的工作,只能以心灵对心灵,以精神对精神。对犯错的孩子,需要我们用爱心,耐心和理性去说服、矫正、引导。如果我们相信拳头,带给学生的将是纵容与误导,只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应坚决杜绝“拳头”等暴力教育方式。现行基础教育领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尤其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滋生的激烈冲突更成了头疼的问题。解决类似问题,关键在于重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在教育活动中,老师要努力做到教学相长,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自己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以渊博的学识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教师的威信;其次,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既要强调师道尊严,也要做到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最后,老师还应加强人格魅力的修养,始终保持一颗博爱的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同他们交流与沟通,成为他们的良师和益友。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这样写道,“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应以理想召唤理想,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一切,更不应诉诸暴力。
因为,教育不相信拳头。
(作者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